close

講座:《三五成群__與失智長者話別》

日期:2018/5/19

主講:歐陽文貞醫師

 

講座摘要:

    這次的講座由精神健康基金會主辦,精神健康基金會長期以腦科學研究為基礎,推廣國人精神健康教育,提前預防精神疾病,期能人人能保養頭腦、免於煩惱,達到人人精神樂活的目標,此次的演講主題《與失智長者話別》,主要介紹失智症的基礎知識,包括國內外盛行率、症狀與病程,以及分享在臨床上實際現況,最後推廣三五成群的概念,希望藉由社群的力量幫助失智症的家屬練習與患者告別,並從告別哀慟中,重新建立正常生活。

 

二、 講座心得:

    這場演講讓我對失智症有更深入的了解,失智症不再只是教科書上的診斷手冊,而是在臨床上每天上演活生生的故事,歐陽醫師藉由他在臨床上看到的病人,將病人的狀態描繪得如在眼前,失智症不只是記憶力不斷減退,還有許多合併精神行為症狀,諸如焦慮急躁,反覆行為,幻覺,妄想,失眠,譫妄(半昏迷),社交能力、生活自理能力也會慢慢喪失,重症患者大小便失禁。

其中歐陽醫師特別強調譫妄死亡率很高,很多臨終的人會看到祖先要來帶他走,或是老人跟著魔神仔走入山林,這都是譫妄,形成原因是因為電解質不平衡,而產生視幻覺,需要特別關注。

    失智症的病程是一段與世界慢慢道別的路途,病程短則五年,長則十二年,從大人走向孩子,從現在走向過去,一點一點忘記伴侶、兄弟姐妹、父母,最後連自己都忘記,跟親友道別,也跟自己道別,相處與道別並非完全對立的兩件事,歐陽醫師認為,現在高齡化的社會,我們每個人生命歷程中多少都會面對到失智症患者,我們或許可以嘗試著去理解患者的想法,用他可以聽得懂的語言,與他剩下的記憶做互動,像是在他臨床遇過的案例中,有個患者到了末期,將妻子誤認為自己的母親,一直要求她唱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給他聽,妻子是外籍人士不會唱,但為了完成他的心願,也努力去找影片放給他聽。在記憶的長河裡或許與我們相關的部分都會被篩掉,但至少我們能當患者最後的貴人。

    曾經,也有患者家屬問歐陽醫師,該如何跟失智症父親解釋母親已經過世的事實,歐陽醫師表示,輕度中度的患者大部分時間頭腦還是清楚,雖然認知功能受損,偶爾會聽的懂,偶爾會忘記,但可以就像和小孩解釋死亡一樣,用緩和的語氣,他聽得懂的語言,慢慢的講,慢慢的一次一次理解,解釋太太只是出一次遠門,未來在某處會相見。

    由於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,最多只能將失智的情況控制減緩惡化,因此現行我們最需要去思考的是怎麼在病程中減少病人的痛苦,找到和患者相處之道,並做好道別的心理準備,學習生前話別,以免造成遺憾,也可以立下遺囑,尊重病人的意願,包括放棄搶救,拒絕插管,委任醫療代理人等。

    歐陽醫師也特別提到了照護者的辛苦,照護者通常都是家屬,三分之二是配偶,次者是子女,照護者的負擔不只在體力上,一人做五個人的工作,且沒有休假沒有輪班,偶爾有休息的時間,但心裡上還是掛念著患者會不會走丟、跌倒,造成社區干擾等等,聘請居家照護員又經濟上一大負擔。歐陽醫師分享到,他在臨床上見過很多令人難過的故事,就是有些患者慢慢不記得照顧者名字,甚至也不記得照顧者是誰,只知道她是個每週陪他來看診的好人,偶爾還會出爾反爾責怪照顧者,找不到東西就認為是照顧者手腳不乾淨,有嫉妒妄想的個案,懷疑太太外遇,不讓太太出門,到了更嚴重的時期時,社交功能慢慢喪失,連打招呼、謝謝、對不起,也慢慢不會說了。對於照護者來說,他們的付出不會被記得,也不會得到感謝,甚至時常被自己最親密的人懷疑和批判,那樣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,因而時常可以見到照顧者罹患焦慮症、憂鬱症、睡眠障礙相關疾患,甚至會痛苦到產生想殺死患者的想法,同時對這種想法產生深深的罪惡感。

    現行台灣失智症安寧緩和醫療還沒很成熟,相關長期照護機構支持也不足,因此很少人能分擔照護者的負擔,從上面的例子都可以發現,其實照護者也是有身心上的極限,照護者需要他人的情緒支持,唯有照護者不累不憂鬱,才能有機會好好談道別,因此歐陽醫師提出三五成群的概念,集結社群的力量,協助照護者走過病程以及告別式後的復原時期。

    我們常常以為這些照護者年紀很大,肯定已經參加過很多親友的告別式,以為他們都能看開放下,殊不知其實每一次的告別都是新的失去,因為每段關係都不一樣,尤其是配偶的離去在生命中是獨一無二的經歷,相守一輩子,突然要獨自面對人生,那種血濃於水的情感更是無法割捨,老人家雖然表達比較平淡,但心中的哀慟程度不會比年輕人少。

    我們或許可以多關心這些失去配偶、家人的照顧者,主動拜訪,打個電話或傳個簡訊,陪伴當事人面對親人的死亡,協助告別式的籌備,完成患者最後的心願,陪伴就是三五成群的真諦。告別式後,照顧者還是會思念親人,也人之常情,這時候注重的是幫助照護者恢復規律生活,包括社交和工作,重新賦予他未來的期望,以期能將親人的逝去提升、超越,像是有些照護者會選擇去做志工,幫助其他失智症家屬走過人生最後一哩路,重新找到生活的目標。

   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,失智症人數也慢慢上升,也凸顯維持精神健康的重要,預防精神疾患的不二法門就是同時維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,健康飲食,規律運動,持續吸收新知,積極參與社會事務,維持人際交往,期望人人都能對精神疾病有更深入的認識,同時創造美好的精神生活,以預防勝於治療。

 

失智症相關知識資源

1.失智症基礎認識

失智症診斷手冊-衛生福利部

https://www.mohw.gov.tw/dl-27189-8993c3ad-0f47-45e0-a602-6a4362faae9a.html

2.照顧者自助手冊

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病人最佳治療及照護實務-社團法人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

http://www.tsgp.org.tw/news/news_info.asp?/210.html

 

by實習生

arrow
arrow

    練習生 Joy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